代码 | 名称 | 当前价 | 涨跌幅 | 最高价 | 最低价 | 成交量(万) |
---|
短剧正在实现爆发式成长,也受到了更多观众的喜欢。调研数据显示 ,仅2024年网民中短剧用户的渗透率就达到了70%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过去三天内,一部仅有11集 、名为《K线成长记》的短剧引发了大量朋友圈转发 ,甚至在9月8日上线当天便席卷证券从业者圈内刷屏。这部短剧还获得了演员胡歌的推荐。
也就在9月10日,证监会官微也发布了《K线成长记》的文章,这更显重视 。根据各类平台流量来看。以9月11日为节点 ,抖音平台方面,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就超过了5600万次,点赞总量就有60万个左右,分享也有超过13万条 ,多条信息点赞量超10000。在优酷短剧排名也到了第三位 。
图为胡歌推荐,这部短剧是我国首部聚焦资本市场金融反腐的短剧。
《K线成长记》是我国首部聚焦资本市场金融反腐的短剧,这就意味着在短剧多集中于言情、玄幻等娱乐题材的当下 ,这样的短片从诞生那一天就意味着它很难“出圈 ”,想要获得认可绝非易事。一方面受制于金融领域的专业壁垒,另一方面金融反腐涉及监管机构、上市公司 、中介机构等多方利益 ,且案件往往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这类共鸣并不是很广泛。
尽管有《人民的名义》等爆款在前,但是短剧单集时长很短 ,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案件铺陈、人物塑造与主题升华,一般很难说清楚资本市场金融反腐的本质,而《人民的名义》用55集篇幅层层递进 ,才充分展现腐败网络的复杂性 。很可喜的是,《K线成长记》在叙事方式、节奏设计 、人物刻画等方面加分了不少,尤其是运用电影的镜头、长剧的剧情以及短剧的节奏。
目前来看,《K线成长记》的表现显然超过预期。一些网友评论也很直观 ,“我一个股市小白都看懂了”“这不就是现实里那些突然辞职的前发审委员吗”“高穹光佛堂供奉IPO批文的场景,分明就是把几个造假老板的事迹糅到了一起 ”“炒股十年,第一次被一部剧吓到”“这部剧把金融圈的那些事拍得既专业又易懂 ,太难得了”等等 。
《K线成长记》为何引起了一波关注?片名中的“K线成长 ”是什么意思?这个仅有11集的短剧到底讲了什么故事?这些都是如今开始“追剧”的观众最先关心的问题,而这些关心的问题也像是在回答一个问题:
如何定义一部优质的短剧?答案是:短剧也可做正剧。
《K线成长记》播出后,不少机构人士和普通投资者也在各大播放渠道评论区进行了不少讨论。一位券商投教人士告诉记者 ,《K线成长记》作为聚焦资本市场廉政反腐的首部作品,像是在试着诠释优质短剧的一个新标准,它不仅能在第一秒抓住观众的眼球 ,更能在最后一秒留下思考的余韵;不仅能提供即时的情绪满足,更能实现专业知识的有效传递;不仅能反映现实问题,更能引导积极价值 。只要找到专业内容与大众审美的结合点 ,即使是最严肃的监管题材也能获得广泛共鸣。
更深层次而言,这部短剧是“反腐为了人民”在资本市场领域的实践展现。据记者多方了解到,该片后期还将在东方卫视播出 。
看点一:如何让观众瞬间找到代入与共鸣?
短剧圈是个有些特殊的地方,一部短剧是否合格是由观众来定的。很显然 ,复盘近年来短剧的爆款,故事与情绪,这是短剧赛道最核心的竞争力 ,更要在第一秒就牢牢抓住观众。依托人物角色和剧情张力,让观众瞬间找到代入与共鸣 。
《K线成长记》最瞬间抓眼就在于他的题材价值,这部短剧由监管出品 ,这本身就让人感到意外。这部短剧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北交所联合出品。这样冠名,本身就是一次打破常规的破冰之举。很自然可以联想到,操刀该片的幕后人员具备丰富的纪检和监管经验 ,对资本市场有着深刻的理解 。
与此同时,该片上线时机与我国近年来金融监管趋严的整体导向形成呼应,更与金融反腐持续向纵深推进 ,保持高压态势紧密贴合。从出品方来看,多个官方信息显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证监会纪检监察组深入开展发行审核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治理,证监系统至少有30余人接受调查 ,其中涉及发行审核领域至少有25人被查。如今,剧中角色王齐路等离职监管人员利用熟悉流程、人脉广的优势,帮助违规企业 ,这与资本市场治理“旋转门”如出一辙,也让不少观众本能想起现实生活中金融反腐的不少真实案例 。这次角色的起名也有巧思,王齐路就是音意“歧路 ” ,歧途之意。
《K线成长记》演员阵容也很强悍,尤其是陈龙,他这次出演就正是“王齐路”的角色 ,这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短剧+正剧演员”的组合往往会获得不少路人粉。陈龙曾出演过《琅琊榜》《猎场》《繁花》等多部热门剧集,演技备受认可 ,尤其是忠勇蒙大统领形象深入人心 。记者多方了解到,陈龙这次是零片酬出演《K线成长记》。
不仅如此,陈龙刚在《浴血荣光》中成功塑造青年周恩来,旋即在《K线成长记》中出演反派王齐路 ,这样的转变是很大的。他本人在参演前谈及原因说,在他看来,金融反腐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 。这种选择背后 ,也是演员对社会责任的深度认同。陈龙的粉丝群体覆盖从《琅琊榜》到《繁花》的多代观众,许多观众表示,“冲着陈龙点开 ,却被剧情圈粉 ”。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这部剧也很有现实意义 。短剧阐述了资本市场监管逻辑 、市场操纵逻辑,通过直观的方式揭示了操纵股价的常见“套路”。王齐路与上市公司实控人合谋 ,通过“市值管理”对赌协议、虚假研报炒作、大宗交易倒手等手段,完成股价操纵全流程,这也警示投资者在参与基本面没有明显变化但股价突然异动股票时更需擦亮眼睛。
可以看到 ,《K线成长记》也在尝试告诉观众,资本市场没有孤立的经济行为,每一个交易数字背后,都连着国家金融安全的大局;每一个监管决策 ,都系着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国股市仍以中小投资者为主,这部剧也从侧面传递了这样一种信号 ,金融监管机构加强行业监管,严惩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信心 、决心 。
看点二:金融反腐“真故事 ”如何演?
短剧用户关注的地方就两个 ,一个是故事,一个是情绪。其中,就需要依托人物角色和剧情张力 ,让观众瞬间找到代入与共鸣。
《K线成长记》故事脱胎于真实案例,由真实素材艺术改编而成 。从公开宣传内容来看,《K线成长记》剧情上讲述了阳光交易所副总监林见蹊在监管中发现海工高科股价异常 ,在调查过程中,遭已离职的前领导王齐路(现星摩投资总经理)等人围猎。在其与昔日恋人、星摩基金经理周一帆重逢后,王齐路意图利用周一帆接近收买林见蹊。林见蹊一边抵御利诱,一边联合公司监管、纪检部门深入调查 ,最终成功查明王齐路与高穹光(海工高科董事长)合谋操纵市场 、财务造假的事实,王齐路等人被依法处置 。
角色塑造是本片的巨大看点,尤其是前交易所市场监管部总监兼上市委委员王齐路的堕落轨迹 ,让观众在弹幕感叹:“没有天生的坏人,只有失守的底线”。这种复杂性塑造打破了脸谱化认知,有金融从业者说 ,“王齐路利用‘监管白名单’牟利的情节,戳中了行业‘旋转门’的痛点。”
值得一提的是,看短剧看的是爽文 ,也看的是“不完美 ”,非黑即白的旧套路,观众更容易共鸣的是那些有缺陷、有成长、有民间智慧的真实人物 。林见蹊形象收获职业认同 ,在爱情与职业坚守两难面前,她选择了后者,评论区被“监管小姐姐说出现场心声”的弹幕淹没,观众特别关注角色的细节真实:“加班到秃头的监管干部才真实 ,不是悬浮的英雄”。
不仅如此,也有不少人说最喜欢的一个细节是纪检办主任夏岚与林见蹊关于泡桐花的对话:泡桐花语是“永久的守候和坚韧的意志 ”,这也是很多基层员工的感慨 ,职业的孤独与坚持,比口号更戳心。
种种共鸣,都在这部短剧里有了些释放的空间 。
看点三:情绪价值如何提供?
故事是血肉 ,是最重要的部分,而金融题材短剧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化解专业壁垒与大众认知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提供情绪价值体现所在。目前来看,《K线成长记》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监督监管实践可视化”。也就是将抽象的监督要求和监管政策转化为具象的剧情冲突,让观众在追剧过程中自然理解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与监督 、监管逻辑。
从剧集呈现的违法场景看 ,均为资本市场典型案例类型:一是财务造假,王齐路与高穹光通过篡改财务数据,制作“真假难辨”的财报;二是操纵股价,通过人为干预交易价格 ,制造股价虚假上涨趋势;三是误导投资者,雇佣人员“恶意造势”,诱导普通投资者进场“接盘 ” ,最终实现套现目的 。林见蹊团队则通过追踪异常交易数据、拆解财务造假逻辑、固定违法证据等环节,逐步揭开违法链。
记者还注意到,面对日益隐蔽的腐败手段 ,短剧首次将智能监察系统 、大数据建模、等技术手段搬上银幕。例如,林见蹊通过追踪异常交易数据破局,反映了交易所等机构利用舆情监测、立体网络锁定线索的实际操作 ,使查处周期缩短40% 。这种算法反腐的呈现,既展示了监管科技的进步,也对潜在违法者形成技术威慑。
此外 ,在故事情节中还融入了“三个过硬”“十个严禁”“八规学习教育 ”“打假防假”“行贿综合惩戒”“政商旋转门治理 ”“整治股市小作文”等政治元素和监管工作特点。
这部剧,也不禁让部分受访人士想起前几年爆火的另一部与资本市场有关的影视作品《繁花》 。如果说三十年前《繁花》中描绘的是资本市场初期混沌景象,如同黄河路的“女人花”,那今时的资本市场已是另一番“繁花 ”盛景 ,是“泡桐花”,象征着焦裕禄精神。正如剧第十一集标题所写,“返璞归真 ,一路繁花”。
监管这次也会“另类亮剑 ”了,这也是不少机构人士观后感之一 。
2024年初,证监会进一步明确监管态度:“对于欺诈发行等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行为 ,坚决重拳打击,让其‘倾家荡产、牢底坐穿’”,这一表述与剧中对王齐路 、高穹光违法行为的追责逻辑高度一致 ,剧集成为监管政策导向的“具象化解读载体”。
记者注意到,有个影评就收到不少点赞。它所写,《K线成长记》真正打动人的 ,是它并没有停留在案例的表层,而是让人看到:K线的成长从来不是直线向上的 。它有乌云盖顶的压抑,也有曙光初现的振奋;有峰顶的辉煌,也有谷底的挣扎;但正是这些曲折 ,见证着执着与放弃、坚守与蜕变,也传递着向上的力量和信念。
可以看到,《K线成长记》的成功超越了一般娱乐产品的范畴 ,它探索了短剧作为“社会认知基础设施”的可能性。在资本市场投资者教育领域,传统的文字性风险提示往往效果有限,而该剧让投资者在情感共鸣中接受风险教育。当监管机构2024年为投资者挽回损失超过6.5亿元的数据 ,与剧中林见蹊团队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剧情形成呼应时,剧集也便成了连接监管实践与公众感知的纽带 。
(文章来源:财联社)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